“童话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奇妙窗口”,为破解小学中段语文“童话教学重趣味轻能力、情节梳理与情感体会脱节”的难题,探索贴合小学中段学生认知规律的阅读教学路径,提升教师童话教学专业能力,2025年10月21日下午,杨希名师工作室开展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以优质课例为载体,推动教师在实践中深化教学思考,助力学生阅读素养稳步提升。

活动在陈美星老师的《在牛肚子里的旅行》中拉开序幕。整节课紧扣“体会童话奇妙的想象,感受故事中的真善美”为核心目标,以“红头的惊险旅行”为主线,串联起“情节梳理、情感体会、故事讲述”的能力培养目标,打造生动高效的童话课堂。
课堂伊始,陈老师以“童话王国小侦探”为主题创设情境,寻找红头在牛肚子里经历为契机,快速唤醒学生对课文的记忆。随后,通过“关键词拼图”活动,引导学生用“红头、青头、牛肚子、旅行”四个核心词回顾课文主线,自然引出本节课“梳理旅行路线、体会角色心情、讲述惊险故事”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以“小侦探”的身份主动参与,瞬间激活课堂氛围。

陈老师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圈画红头在牛肚子里的关键停留点(牛嘴、第一个胃、第二个胃);采用说一说、画一画、摆一摆的方式,深度梳理红头的经历。引入科学小视频让孩们理解反刍的现象,体会童话故事奇妙的想象。既让学生直观感受童话情节的逻辑性,又锻炼了信息梳理与语言表达能力。
接着,陈老师设计分层探究任务:首先让学生用“波浪线画红头对话、直线画青头对话”,圈出“哭起来、绝望、笑眯眯”等情绪关键词;通过“想象画面+模仿语气”的方式,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情感——读红头的话时放缓语速、降低语调,表现其害怕与绝望;读青头的话时提高声调、加重语气,凸显其冷静与坚定。课堂上,男女分角色读、师生合作读、小组竞赛读等形式交替进行,学生不仅精准把握红头“害怕—绝望—感激”、青头“着急—冷静—欣慰”的心情变化,领悟到“危难时不离不弃才是真友情”的道理。

课堂最后,陈老师提供“路线图+情绪关键词”的讲述支架,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加入表情、动作和提示语讲述故事,并依据“故事完整性、细节丰富度、语气生动性”的评价量表互评。学生上台展示时,不仅完整还原红头的旅行经历,还能模仿角色语气添加“哎呀,我好害怕!”“别怕,我来帮你!”等个性化表达,充分展现“讲述故事、代入角色”的学习成果,进一步感受童话的想象魅力。
课例展示结束后,在杨希导师的带领下,工作室老师们教师围绕“中段童话教学如何平衡趣味与能力”“任务设计如何贴合学生认知”两大主题展开深入研讨。教师们一致认为,本节课以“小侦探”情境贯穿始终,任务设计层层递进,“画图梳理情节、品读感悟情感、讲述迁移能力”的教学路径清晰,引入“动物消化系统小科普”短视频,让学生在理解童话的同时,了解科学知识,实现“童话与科普”的跨界融合。
最后,杨希导师对本次课例进行总结点评,她指出:中段童话教学需把握“三重核心”——设计悬念,预测故事,激发阅读兴趣;抓住情节,进入角色,感受童话的真善美;紧扣表达,落实语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陈老师的课堂既落实了“体会童话奇妙的想象、感受故事中的真善美”的教学目标,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为中段童话教学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此次教学研讨活动,以优质课例为桥梁,实现了“课堂实践与专业研讨”的深度融合。不仅为工作室教师搭建了教学展示与交流学习的平台,更让参会教师在“观课—评课—反思”中,明晰了中段童话教学的优化方向。
未来,杨希名师工作室将持续围绕整本书阅读研究,开展“优质课例打磨”“教学方法研讨”系列活动,推动教师在实践中创新、在交流中成长,为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文:吕涟墨
图:王宇婧
初审:张帅
复审:徐李
终审: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