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瞿上好少年”秋收记——泥土芬芳中体验农耕快乐

作者:李晓敏 来源:成都开放大学双流学院 发布时间:2025-10-27 09:00 阅读次数:333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025年10月19日上午,成都市双流区社区教育学院(成都市家长学校双流区分校)在黄水镇“小牧马农耕研学基地”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瞿上好少年”秋收志愿服务活动。数十名“瞿上好少年”志愿者走向田野,亲近土地,亲身体验农耕文化的魅力。

这次活动通过实践教育让“瞿上好少年”志愿者们了解农作物生长过程,培养劳动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活动从上午9点开始,持续至中午12点,内容包括农耕知识讲解、挖红薯、烤红薯等多个环节。

bf78ac9b2107a75cb970341aaa90dafa

田野课堂,农耕知识生动有趣

活动伊始,小牧马农耕基地主理人博学多才的张老师现场为孩子们讲解了农耕文化的由来,从“瞿上”名字的历史讲起,双流牧马山是古蜀文明的发祥地,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还给孩子们讲解了霜降节气的特点和习俗,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张老师着重讲了“陈振龙三次带薯救国”的感人故事,红薯的营养价值,以及红薯生长过程,将课本上的知识生动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

cb3cb8b60938f79425b550887c6d8f5c

亲手挖红薯,体验劳动乐趣

了解了红薯的生长历程后,孩子们便开始实践了,挖红薯环节将此次活动推向了高潮。孩子们戴上手套、拿起小铲,团队协作亲手挖出了埋在地下的“宝藏”。随着一个个红薯破土而出,孩子们脸上洋溢着惊喜与成就感。尽管手上沾满了泥土,汗水从额头滴落,但孩子们的热情丝毫不减。这种亲身体验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更让他们体会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孩子们在劳作中学会了互相帮助,体验了团队协作的乐趣。


土灶烤美食,品味收获喜悦

劳动过后,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搭土灶、生火,亲手烤制自己挖出的红薯。为了提高活动的趣味,还烤制了发酵的面团,田里的蔬菜。炊烟袅袅中,孩子们品尝着自己劳动的成果,感受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满足感。烤红薯和美食的香味弥漫在空气中,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这种体验不仅让孩子们学习了基本的生活技能,更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活动现场,老师们还借此机会向孩子们讲解了食品安全知识,强调了野外用火的安全注意事项。将教育融入体验,使活动更具意义。

3f36036051ebc2bb2018f34abe531c07  e5bf2232c559623cfd3672393399d1d5  189786f6835995b6b973621f2fab400a

志愿服务证书,记录成长足迹

活动最后,所有完成活动的小志愿者都获得了“青聚锦官城”颁发的志愿服务证书,记录他们成长的足迹。这不仅是对他们一天劳动的认可,更是对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的鼓励。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让孩子在这个秋天,收获知识、友谊与成长!”活动组织者三溪老师表示,将课堂搬到大自然中,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这种体验式学习方式,既能让孩子们近距离认识餐桌上的农作物本源,也能感受到我国悠久的传统农耕文明的无限魅力!

21d2a4c2c0ec3edf9317b7878d45c128

一位参与活动的家长表示:“这种户外研学活动比课堂教育更加生动直观,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习了知识,培养了动手能力,希望以后能多举办类似活动。”这也是很多很多家长和孩子们的共同心声!


活动结束后,孩子们手捧证书和自己挖的红薯,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小牧马农耕基地的这次活动,将课堂教育延伸至大自然,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理解了农耕文化,培养了劳动精神。双流区社区教育学院近年来积极探索劳动教育新模式,在全区精心打造多个社区劳动实践基地,构建起“校家社”协同育人新生态,欢迎更多有志之士参与其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