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恰如诗句描绘的四季耕耘之韵,9月23日下午,成都市双流区棠湖小学教育集团成都市第三联盟DC学校发展共同体杨希名师工作室,开展小学语文课例展示与研讨活动。本次活动旨在破解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单篇与拓展衔接难、学生参与度不足”的问题,探索贴合低段学生认知规律的趣味教学模式,提升教师阅读教学专业能力,最终助力学生阅读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协同发展。

活动核心环节:张馨怡教师执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田家四季歌》课例展示,教学流程紧扣“导入—朗读—互动—书写”四大关键环节,精准贴合低中段学生学情,为课题实践提供生动范例。

1.导入环节:张老师以“四季农事动画短片”为切入点,搭配“大家看看农民伯伯在不同季节都做了什么?”的提问,唤醒学生生活认知,顺势引出《田家四季歌》文本,成功抓住学生注意力,为课堂奠定良好基础。
2.朗读环节: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分组赛读”的递进形式,张老师先以轻快语调读出农事的趣味与韵律,随后引导学生逐句跟读,感受语言节奏之美,最后以“春夏秋冬”为分组依据开展朗读比赛,让学生在多样朗读中体会文本情感与语言魅力。

3.课堂互动环节:围绕“四季农事特点”精心设计互动任务,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夏季农民伯伯都在忙什么呢?”,并鼓励学生用手势、简单动作模仿农事场景,让课堂充满活力。同时,巧妙关联《二十四节气故事》课外绘本片段,引导学生对比课文与绘本中“四季”的不同表达,为整本书阅读埋下伏笔。

4.书写(“肥”字)环节:结合课文中“桑叶儿正肥”的语句,聚焦生字“肥”的教学,先引导学生观察“肥”字的结构(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部“月”的笔顺、右部“巴”的笔顺)再通过“书空练习—描红—独立书写”三步法,帮助学生掌握“肥”字写法,同时她借“桑叶儿正肥”解读“肥”字“饱满”的含义,实现识字教学与文本理解的深度融合。

整堂课例中,张老师灵活运用“情境创设法”“多形式朗读法”“体验式互动法”与“字文结合书写法”,不仅让学生熟练掌握《田家四季歌》的内容、情感及“肥”字写法,更培养了学生“读思结合、字文联动”的学习能力,为小学低段语文“单篇教学向拓展阅读过渡”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例。

随后,在杨希导师的带领下,评课活动有序开展。杨希导师先明确“聚焦任务群落地、关注低段学生认知适配性”的评课核心,再引导参会教师结合课例深入交流。教师们纷纷点赞课例亮点:四大环节衔接自然,“肥”字书写环节紧扣文本语境,实现识字与阅读的深度融合;互动环节的动作模仿设计,充分调动了二年级学生的积极性,尽显“以生为本”理念。同时,教师们也提出优化建议,如“可在朗读环节增加‘配乐读’,进一步强化文本韵律感”。这场聚焦细节、务实深入的评课研讨,让在场教师深刻认识到,小学低段语文教学需“立足文本细节、贴合学生年龄特点、注重学科素养落地”,为后续教学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活动尾声,杨希导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明确工作室后续将持续开展“优质课例打磨+深度研讨”系列活动,强调需以《田家四季歌》这类优质课例为起点,持续探索“单篇教学与整本书阅读衔接”的有效路径。此次活动不仅为工作室教师搭建了教学实践与交流学习的平台,更让参会教师在“观课—评课—反思”中深化了对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认知,为后续语文教学质量提升与教学创新注入了强劲动力。
文:陈秋
图:李婷
初审:张帅
复审:徐李
终审: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