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儿童本位 助力幼小衔接 ——记棠湖小学承办双流区幼小衔接联动教研活动

作者:邓莉 来源:成都市双流区棠湖小学 发布时间:2025-09-28 14:44 阅读次数:1655

秋意渐浓,教研正酣。为进一步推动幼小衔接工作,提升数学教学质量,2025年9月19日,双流区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师及幼儿园教师共聚棠湖小学,开展了“关注儿童本位 助力幼小衔接”主题教研活动,通过课例展示、案例分享、互动研讨等多形式,共同探索幼小衔接的有效路径。

1.聚焦真问题,共研衔接难点


活动伊始,与会教师围绕“幼小衔接过程中,最棘手的问题”展开分组交流。大家一致认为,幼儿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充分发展、课堂规则意识薄弱等问题是当前衔接工作中的主要挑战。这些深入的分析为后续研讨奠定了实践基础。


2.课例展示:《找座位》玩出数学思维

西航港幼儿园李冰雁老师展示了大班数学活动《找座位》。孩子们佩戴数字帽子,通过观察、推理寻找自己的座位,在游戏中学习了数字与位置的对应关系。“我猜我的数字是5,因为前面是4,后面是6!”孩子们在游戏中自然而然地运用了数学推理,展现了惊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玩中学”的方式,让数学变得生动有趣。




课例展示:《数鸡蛋》联系生活与数学

棠湖小学邓莉老师执教的《数鸡蛋》一课,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学习多种数数方法,深入理解数字10的意义。


“我可以两个两个数!”“我发现5个5个数更快!”孩子们在操作中自发探索不同的数数方法,从具象操作逐步走向抽象思考,实现了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自然过渡。并在生活情境中理解数字10的意义,课堂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和数学表达,体现了小学教学的规范性和思维深度。


3.个案分享:《盒子游戏》实现个别化学习


西航港幼儿园王金燕老师分享的《盒子游戏》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游戏材料支持幼儿的个别化学习。层次分明的操作材料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的水平上获得发展,为幼小数学教学提供了宝贵经验。






4.智慧碰撞,寻找衔接最佳路径

在课例展示结束后,多所学校代表分享了听课感受。实验小学老师谈到“幼儿园的数学教学充满了游戏化和生活化气息,而小学的《数鸡蛋》则体现出更强的结构性,注重通过多样化的活动设计维持学生的兴趣、引导思维发展。而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是如何实现从游戏化、操作式学习向抽象符号认知的平稳过渡。今天这两节课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和思路。”





最后,在教研员的指导下将上午的教研活动推向了高潮。首先双流区教科院学前教研室的老师,主要谈及到幼儿园的数学教学,幼儿园数学教学应注重游戏化、生活化的情境设计,突出实物操作和多元体验,帮助幼儿在活动中自然建构数学概念。她特别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应精准把握数学核心经验,使用简洁、规范的数学语言,通过有效提问引导幼儿深度思考。同时,教学活动设计应体现层次性和递进性,既要面向全体,也要关注个体差异,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适宜支持。




冯之刚老师在总结发言中,对此次教研活动给予了高度肯定,同时,围绕幼小衔接向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师提出了四点核心要求:

1.坚持目标导向:教学不仅要完成知识传授,更要着眼于长远育人目标,注重学生兴趣、习惯和规则的培养。

2.注重直观教学:强调小学起始阶段教学必须像幼儿园一样注重直观性、活动化,避免过早抽象,要与教材指引一致。

3.加强运算能力:要求各校或教师自制口算练习材料,扎实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为后续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4.保持教学耐心:教师必须耐心对待一年级学生“慢”的特点,尊重其认知规律,营造支持性的慢教育环境。


本次教研活动通过课堂展示、案例分享、互动研讨等形式,实现了幼小教师的深度对话,为双流区幼小衔接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专业支持和实践指导。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孩子们搭建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桥梁!

图片:郭伟杰

文字:任思慧

初审:邓莉

复审:宋仕成

终审:杨柳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