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1日,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深化课堂实践研究,邓莉工作室以“情景化教学,助推数感的有效培养”为主题,开展了《走进美丽乡村》课例研讨活动。本次活动包含课堂展示、集体评课、邓导总结指导三个环节,工作室全体成员共同参与。
一、课堂展示
工作室成员穆文焱老师执教《走进美丽乡村》一课,课堂教学中,穆老师精心设计了“走进美丽乡村”的情境载体,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巧妙融入乡村场景的细节之中。在情境的带动下,学生们展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投入课堂互动。教学过程中,穆老师以“寻找数量为1-5的物体”为切入点逐步引导,从引导学生观察情境中的数学元素,自然过渡到启发他们关注生活中的同类现象,循循善诱,帮助学生逐步感知基数的本质含义、建立数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习得本课知识与能力,课堂设计了3个层层递进的教学活动:
1.情境切入,激发兴趣
穆老师以“美丽乡村全景图”为切入点吸引学生注意力,抛出问题:“这幅美丽乡村图里藏着许多数学秘密,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试着数一数它们有多少?”引导学生自主开启“找数、数物”的探索,自然衔接“数与物体个数对应”的核心知识点。
2.活动建构,突破难点
穆老师先让学生自主找图中数量是“1”的物体(1个太阳、1间房子),随后抛出关键追问:“一筐胡萝卜装了很多根,为什么也能用‘1’表示?”引导学生思考“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可看作‘1’”。此环节中,她通过“你是怎么理解的?”“还有不同发现吗?”等开放性问题,推动学生思维“出声”。
3.依托学具,巩固认知
穆老师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数量是“2、3、4、5”的物体,再引导学生用小棒和圆片“摆一摆”,有的学生摆成“||”,有的摆成“=”,穆老师肯定,“方法多样化”,并通过“边指边数”“按顺序数”的示范,培养良好数数习惯,落实“数与实物一一对应”的学习目标。
二、团队评课
1、教学亮点共识:
紧扣《走进美丽乡村》教材“让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意图,又贯穿“从教转学”中游戏化、动手操作的策略,让抽象的“数”变得可看、可摸、可思。
2、优化建议:
精炼语言,在总结和下达指令时清晰明了。除教师评价,增设学生互评环节,如在“摆小棒表示数”活动中,让学生互相检查“是否用对应数量小棒表示数字”,并说说理由,培养倾听与合作能力。

三、导师总结指导
工作室邓莉导师总结指导:一年级是数学思维启蒙的关键期,《走进美丽乡村》这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抽象出数的过程,而“从教转学”正是实现目标的关键路径。课堂需做到三点核心:
一、把备课重点从备知识点转向备活动、备学情;
二、把课堂掌控从“控制秩序”转向“激发思维”,用高质量提问和学具操作推动学生自主建构;
三、把评价维度从单一结果转向多元发展,关注学生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
【资料】:郑 倩、聂书英、邓 莉
【编辑】:易知洋
【初审】:张 帅
【复审】:徐 李
【终审】:杨 柳